广告声音与城市记忆

研究内容:该项目以不同代际广告行业中的创意阶层为研究对象,聚焦其作品中象征上海的声音元素,从时空、社会和经济角度展现并分析此类上海声音的生产与被消费过程,关注本土创意阶层如何在商业驱动的城市中参与集体叙事的更新。
讲座内容:本次讲座希望带领大家看跨越25年的城市广告。前奏是在2000-2010年间,广告人们代表市民谱写出“我们共同的上海美好生活”;间奏是在2011-2019年间,市井声音从背景走向前台,广告开始流行“亲切的城市日常”。在这两部分中,伴随着播放有代表性的广告声音选段与讲解,一起回忆听见这些广告的过往。而在最后一部分尾声中,选取了一支刷屏的潮牌广告代表2020-2025年间的“个体化“制作风向,结合采访这支广告的本土主创,和大家一起聆听儿时的城市声音如何塑造了今天的创作。
- 阅读更多 关于 广告声音与城市记忆
- 登录或注册以发表评论
城市尽头是否真有终点?

研究内容:“一听”团队是因「上海声音I」特别组建的复合型研创小组,通过对上海地铁终点站外周围区域的实地记录与研究,探索上海富有多样性的地理神经末梢,描摹始终在蔓延生长中的上海「边缘」的肌理。
讲座内容:呈现将由团队合作出演,带着声音与身体的双重感知出发,通过独白与声音拼贴等多重表达方式,展示项目行进过程中的样貌。
- 阅读更多 关于 城市尽头是否真有终点?
- 登录或注册以发表评论
街区声境

研究内容:该项目以声音作为透视城市变迁与文化生活的滤镜,捕捉声音一时间一空间一社会之合能,并在此基础上与上海香港深圳的街区声境进行对比。
讲座内容:以“聆听愚园路”为入口,透视上海愚园路街区公共空间中的环境音及其背后所折射的城市变迁、生活方式流转,挖掘和理解相关城市公共政策对上海本地传统街区的守护和敲击。通过纪录、对比、理解愚园路主街与里弄内部的声音(2009/2019-2025),观察街区日常生活与不断扩大的空间商品化之张力。跳出以视觉为中心的网红都市主义视角,注重以实地一手听觉资料为基础的日常生活发现。进而为后续持续记录并分析沪深港街区声音环境,探讨声音如何反映城市治理逻辑与社会结构分层开启上海序章。
- 阅读更多 关于 街区声境
- 登录或注册以发表评论
流动的边界:公寓的意外之声

研究内容:该项目是研究团队在2023年“公寓问题 A Sample of Life in Shanghai”展览工作的延续。团队将公寓拆解为多个空间类型,在其中采集和分析这些空间中的“意外之声”,暗示着居住者之间的边界冲突或公共空间的动态变化。通过这种方法,捕捉和表达形成上海城市生命力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人口的流动和物理空间的变迁,也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的交融与冲突。
讲座内容:这是一场围绕建安公寓日常声景展开的角色体验游戏,角色均来源于建安公寓中的真实“居民”。公寓住户繁杂,我们在其中选取几个真实个体作为角色,兼具一定代表性,纵向横向分布在公寓的不同区域活动、生活,希望藉此勾连出不同空间的语境和叙事。我们收集了描述角色所处空间的声音片段及图像,这些声音和图像是碎片的、描述了生活的几个侧面;同时他们也是连续的,互相印证角色之间的多重关系。基于这些碎片信息,观众和我们共同演绎一场建安公寓的生活图景。在剥离了建安公寓具体的物理空间之后,我们希望通过声景的呈现,聚焦于老公寓中系统性的边界冲突。
“上海”“方言”“声音”“声调”系列桌游

研究内容:该项目借助桌游的形式,将开埠后对上海方言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方言引入上海地图,试图呈现一个上海方言形成的过程。玩家通过增加影响力、吸纳移民、开设会馆等方式塑造自己地区的声望,同时也会影响不同方言的影响力分布。每次游戏终局,参与者都能看到一个可能世界之中的上海方言。
讲座内容:介绍模拟上海方言传播的桌游《腔调》,分享设计思路和机制与方言之间的关联。同时,也将几个月来“闻知会”的体会做成了一个关于声音现象的单人游戏。现场均开放式玩并记录游戏数据,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尝试通过规则机制还原语言迁移过程。
搁浅——于世界的中途与别处

研究内容:从上海爵士和民族音乐的历史中驶来,向着此在的都市症候和城市生活边界驶去。“和声序列”项目的前半部分聚焦于对二十世纪上半叶上海爵士音乐和民族戏剧/戏曲的历史的研究,从批判城市理论,后殖民研究,历史人类学的角度探究这段时期的音乐是如何塑造城市市民生活,与殖民和战争历史交织的。项目的后半部分是一个重新回到市民生活的实践,一张实验性的音乐专辑,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音乐会,和一个试探性地重塑声景的实验。沿着上海通勤轨道交通的线路,重新回到如今的上海市民生活中,这些声音的幽灵是否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讲座表演内容:
媒介:讲座表演
导演及编剧:吕东昆
演员:和声序列全员
小号手:吕东昆
金嗓子:王思语
领班:陈南蒲
编曲:晁乐成,陈南蒲
在“小号手”和“金嗓子”两位主角的喃喃自语,以及“领班”播放的乐曲重现中展开。“小号手”和“金嗓子”这两位来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幽灵,将引领大家回到百年前的上海,以无形之身跨越区隔的藩篱:聆听苦难中救亡或堕落的“时代曲”,体会离散中分别又重聚的“国际歌”。“领班”播放的旋律发出对当下的诘问:在搁浅的世界中途相遇,爵士是否能跨越种族、阶级与时空?百年后再度响起的相似旋律,又是否能编织出一场时代的旧梦?
童谣与都市现实

研究内容:上海童谣的核心特征体现为方言所承载的地域性与时代性:不同于广泛传播的儿歌,上海童谣依托吴语方言的词汇、音律及市井场景叙事,是具有时空双重限制的集体记忆载体。童谣的传播曾主要依托于两大生活场景——弄堂孩童游戏时的口耳相传与祖孙代际互动中的口头传承,但随着普通话推广、弄堂空间被挤压以及社会的小家庭化,童谣赖以存续的物理空间、文化语境与关系联结遭遇三重危机。现代儿童既缺乏邻里共处的游戏与生活场域,又面临电子游戏、视觉媒介对口头娱乐的替代,童谣在传播和创作两个层面被迫中断,逐渐沦为文化遗产标本。
“回音壁”不仅对抗着童谣式微背后的情感疏离,更试图在标准化语境中重拾此类叙事特有的文化亲切。
讲座内容:梳理童谣的随时代变化的演变脉络,及其背后反映出的上海城市发展与居民情感的变化,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如何逐渐衰落及其社会替代现象。
- 阅读更多 关于 童谣与都市现实
- 登录或注册以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