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嘉辉
1979年出生于中国香港
现生活和工作于中国香港

消音管弦乐团《消音状况#22: 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年
影音装置
12声道声音装置、12个粉末涂层扬声器、数字视频
45分钟
由弗洛拉·辛芬尼管弦乐团演出,指挥:托马斯·荣;声音和视频编辑:杨嘉辉、弗拉泽·库克;录音制作:延斯·舒奈曼;录音工程师:曼努埃尔·格洛切夫斯基、阿恩德·科珀斯;摄影师:韦睿娜·马斯、汤姆·梅、罗曼·蔡思尼、扬·霍;特别鸣谢:片岡真実、艾丹·李、贝蒂娜·海姆烁特、斯蒂芬·摩尔;由悉尼双年展委托制作,香港视觉艺术中心和艺术推广办事处支持
森美术馆收藏
杨嘉辉曾接受过作曲、哲学和性别研究方面的训练,其作品风格多变,涵盖音乐和声音创作、装置、视频和表演。他尤其关注可听与不可听之间的张力、间隔和误解。《消音状况》系列视频的拍摄始于 2014 年,迄今已有 22 件作品。该系列遵循一个特殊规定:邀请选定的表演者在消音状况下表演一段音乐或舞蹈。
在这件作品中,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中的每件乐器都“配备”了消音装置。随着音乐的消失,演奏时丰富的即时姿态显露出来,创造出一种别样的声音景观:敲击琴键的咔嗒声、乐谱翻动的沙沙声以及琴弓在琴弦上的摩擦声交织在一起。这部作品似乎呼应了沉默即音乐的概念传统,约翰·凯奇于1952 年创作的《4分33秒》正是其响亮的宣言,凯奇引导我们对世界的声音进行思考,而杨嘉辉的方法则截然不同。他揭示了支配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基本系统,让我们反思所有表象中固有的等级原则。他解释道:“静音不是沉寂。静音并不等于什么都不做。恰恰相反,静音行为是对听觉的一种专注的重新想象和重新建构。它涉及对主流声音的有意识地压制;以此来发掘未被听到的声音和边缘化的声音,或使关于听觉和声音的某些假设变得清晰。”1 通过 12 个落地扬声器发出的空间化声音,让观众沉浸在管弦乐团的隐秘氛围中。杨嘉辉平等地展现了每位音乐家的演奏活动,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出乎意料的微妙的声音世界,古典乐团的规范和礼仪在其中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