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画册

首场:蓬皮杜中心 x 西岸美术馆项目

2024年4月24日-9月30日

摘要

本次展览依托蓬皮杜中心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的新媒体艺术收藏,与中国年轻艺术家对话,探讨声音材料如何在21世纪激发新的艺术思考和实验。作为视觉艺术体系的对立面,声音凭借其流动性和无常性长期以来吸引着艺术家和音乐家的目光。即兴创作技巧、集体实践、采样和拼贴、噪音和滤波、相位和间隔......声音的无限可塑性及其传播的多样方式不断地质疑着我们与当下的关系。
 
展览主题源于展厅入口的作品:伊曼纽尔·拉加里格的作品创造了一个沉浸式环境,构筑了一个介于清醒与梦境之间的阈限空间,在这里,听觉感知或被增强。来自不同大陆和文化背景的 24 位艺术家通过一系列创新方式探索声音的意想不到的纬度,展览在室内外设置了一系的邂逅,揭示了声音在环境空间的现象学中、在感官和想象中、在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思考中的力量和作用。
 
除了当代艺术作品之外,一些历史资料也让我们了解到声音作为颠覆、异化日常的源泉的迷人历史。
 
弗朗西斯·埃利斯, 奥利弗·比尔, 王长存, 刘窗, 埃德蒙·库肖, 马特·德莱赫斯特, 基特·菲兹杰拉德, 比尔·丰塔纳, 露西·冈宁, 霍莉·赫恩登, 加里·希尔, 陶辉, 哈桑·汗, 伊曼纽尔·拉加里格, 安妮·勒·特罗特, 马克·莱基, 毛利悠子, 艾梅卡·奥格博, 苏珊·菲利普斯, 杰森·桑伯恩, 莫莉·索达, 周滔, 纳玛·察巴尔, 孙玮, 叶慧和杨嘉辉。

画册内容

- 玛切拉·莉丝塔的展览介绍(21,000 字)
- 尼古拉·巴雷的音乐项目介绍(15,000 字)
- 尼古拉·巴雷、菲利普·贝蒂内利、朱莉·钱皮恩、郑慧华、西尔维·杜拉拉-贝尔、巴斯蒂安·加莱和玛切拉·莉丝塔的 24 则阐述(36,000 字)。
- 50 至 60 幅图示(作品图和展览现场照片)。

阐述

尼古拉·巴雷
- 基特·菲兹杰拉德、约翰·桑伯恩,《耳听八方》,1981-1982
- 叶慧,《静可闻针》, 2011
- 马克·莱基,《菲奥鲁奇让我成为铁杆粉丝》,1999
- 陶辉,《跳动的原子》,2019
-孙玮,《声寺》,2021

菲利普·贝蒂内利(philippe.bettinelli@centrepompidou.fr)
- 埃德蒙·库肖、米歇尔·布雷特,《蒲公英》,1990
- 纳玛·察巴尔,《陌生人》,2017
- 莫莉·索达,《我的歌声:蕾哈娜〈留下〉》,2018
- 安妮·勒·特罗特,《远处说话或保持沉默》,2019

朱莉·钱皮恩-拉加德克(julilagadec@gmail.com)
- 露西·冈宁,《印象派之马》,1996

郑慧华(amy@thecube.tw)
- 弗朗西斯·埃利斯,《二重奏》,1999
- 王长存,《瀑布》,2014
- 哈桑·汗,《宝石》,2010

西尔维·杜阿拉-贝尔(sylvie.douala-bell@centrepompidou.fr)
- 伊曼纽尔·拉加里格,《清醒梦境》,2006

巴斯蒂安·加莱(bastiengallet@yahoo.fr)
- 比尔·丰塔纳,《达赫施泰因冰川的寂静回声》,2024
- 苏珊·菲利普斯,《巢中布谷》,2011
- 艾梅卡·奥格博,《司机们/ 奥肖迪·奥克》,2018
 
玛切拉·利斯塔
- 周涛,《鸡同鸭讲,猪同狗说》,2005
- 毛利悠子,《游行》,2011-2017
- 杨嘉辉,《消音状况#22: 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
- 加里·希尔,《满圆》,1978
- 刘窗,《饱食终日的我》,2018
- 霍莉·赫恩登,马特·德莱赫斯特,《我在这儿 17.12.2022 5:44》, 2023
- 奥利弗·比尔,《重生1(白雪公主)》,2014